酱园弄从何而来?今天聊聊历史悠久的“海上酱园史”
 

原创 孙莺

 

2025613日,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启幕。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是由陈可辛执导、章子怡主演的电影《酱园弄·悬案》。这部电影改编自1945年发生在上海的一桩真实案件——酱园弄杀夫案。这桩号称民国四大奇之一的命案就发生在黄浦区新昌路上的酱园弄(新昌路432弄,现已改建为住宅小区)。据《上海地名志》记载,这条弄堂地处新闸路和青岛路之间,始建于1899年,因著名老店张振新酱园开设在此而得名,当年此弄有石库门房屋43幢。

 

 

图自电影《酱园弄》官方微博

 

酱园,酱园,究竟何为酱园?这又有哪些种类、如何制作?今天我们就将这海上酱园史娓娓道来——

说起上海的酱园业,那也是历史悠久、辉煌一时。据记载,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上海酱园只有江万兴等六七家,大都集中在上海县城周围。开埠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商人云集,人口稠密,市场繁荣,故至咸丰同治年间1870年前后),上海的酱园已增至四十余家……酱的种类分为豆瓣酱甜面酱两种,制法各异。

豆瓣酱制法,乃先将黄豆煮熟,后将熟豆与面粉搅拌,略掺陈酱,盛于篾制大圆匾中,置于密闭房间,使其发酵发霉至色黄有斑点,转盛于酱缸中,朝夕晒露于空场上,遇阴雨天则需以篾制笠盖遮挡,待秋季,则新酱成。传统晒酱需要大的场地,因此,有自置晒酱的园场,才可称为酱园因其制酱时期以盛夏大伏天为主,故豆瓣酱亦称伏酱。

甜面酱的制法,是将面粉制成面饼或面块,蒸熟后盛于匾内,其后制法与豆瓣酱同。其与豆瓣酱的区别在于,甜面酱不能转制酱油,故销路较少,酱园之成品亦不多。

据说酱之滋味,新酱味美,胜于陈酱,实则各酱园所售之酱,皆新陈掺半。

 


酱坯制成后,放在缸内,上有铁盖,可保清洁(来源:《良友》1939年第139期复刊号)

 

酱油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豆瓣酱满贮布袋内,将袋口扎紧,然后以木榨榨取油汁,遂成酱油。酱油有双套、套油、母油、顶油四种区别在于质地之优劣——

 

一斤豆瓣酱制一斤酱油者为双套

一斤豆瓣酱制一斤半酱油者为套油

一斤豆瓣酱制二斤酱油者为母油

顶油则完全是以酱渣制成

 

可见,酱油以双套为上品,套油、母油次之,顶油最劣,味苦。有些酱园为牟利,将麦芽糖羼入顶油中,以解苦味,冒充上品酱油出售。

 

生酱油以火煮温,再复澄清数日,是为成品酱油,即可出售(来源:《良友》1939年第139期复刊号)

 

沪上除宁波帮、海宁帮、本地帮之酱园外,亦有来自镇江和扬州的镇扬帮酱园,其特产实为酱菜,如酱萝卜、乳黄瓜、宝塔菜、春不老等。所制酱油,以三伏秋油为佳,制法是将酱过菜之陈酱,至伏天,用来制新酱,加以晒露,所产之酱油,即为伏酱。经过三个伏天之晒露而成的酱所制的酱油即三伏秋油,其味鲜美异常,且带果蔬香气。

酱园业沿革

沪地酱园通常主要分为三个帮口,一是宁波帮,一是海宁帮(亦称海盐帮),两派势力,以海宁帮为厚。海宁帮制造的酱油,质料比宁波帮好,而且资金充足。

宁波帮酱园多为宁波人张锡慧所创办之江万兴酱园的分支。江万兴位于南市小南门外小九华街。其后,张梓林接手,扩充发展,增设老同兴酱园和张鼎新酱园。1875年,张梓林之子张梅仙开设张崇新酱园和张振新酱园。至其孙张逸云继承祖业,增设万源新、万源慎、万康慎、万康宏四处酱园,张氏酱园业达共有九大酱园,近七十家分店。1923年,张逸云还与吴蕴初合作,开设天厨味精厂。

清末明信片上的张振新酱园

海盐帮酱园最早为海盐冯氏之万通酱园,老板冯瓒斋原在海盐经营万通酱园,1860年,为避战乱,举家迁往上海,翌年在集水街(今东门路)陆家石桥堍开设冯万通酱园。其用料精,所产酱油味厚色浓,生意极盛。冯氏遂与同业的徐松盛酱园、万祥酱园集资,扩大生产,在徐家汇路购地辟设协记酱栈,成酱园业巨擘。

除万通酱园外,海盐帮规模较大的酱园还有北京路的万升酱园。1922年,海盐人张桐生盘下万升酱园及山西路支店、徐家汇路日晖港栈房。张氏精明能干,在其悉心经营下,万升亦成为上海酱园业的佼佼者。从1926624日徐志摩在致丁文江的信中所提及的歆海家在北京路465号万升酱园,得暇希约谈可知,万升酱园当时在北京路的门牌号为465号。

此外,海盐帮另有薛家浜的万春酱园、小桥浜的万祥酱园、浦东烂泥渡的陈松盛酱园、徐家汇路的益大酱园、杨树浦的松春酱园等。

本地帮酱园则为上海本地人所开办经营的酱园,有老码头的万豫酱园、磨坊街的万隆酱园、外郎家桥的万聚酱园、西门方斜路的万和酱园、江湾万安路的元豫盛酱园、吴淞豆市路的万盛酱园、高桥镇的万润酱园、真如镇的万益新酱园、东新桥的万顺酱园、大场镇的万益酱园等。其中万豫酱园于1863年开业,为本地帮酱园元老。规模较大者,为磨坊街的万隆酱园。

从中国征信所1936年所编之《上海工商业概况·酱园业》(刊载于1936117日的《申报》)中,可见当时上海酱园业的基本情况,笔者予以整理分类,见下表:

 

 

 

 

 

 

 

 

盐帖与照缸

清代对民间食盐收税甚重,控制甚严,并于各地设立机构,垄断专卖,对酱园的开设亦严格限制。在当时凡开设酱园者,须缴纳巨额资金,申领盐帖(即经营盐的执照)。盐帧是一块用火铁烙有官盐两字的木牌,官酱园之称呼亦由此而来。有了盐帖,再照缸(即所规定之酱缸数),购盐制酱如要售盐,还须申领盐牌,方可零售食盐。所谓盐牌、盐帖,相当于今天的营业执照,唯此酱园方能营业。

 

新闸路上永泰官酱园旧照

 

酱园照缸配比是一比五,如向盐运使领照一百只,实际可使用五百只缸,即领出正缸一百只,可增用备缸二百只,副缸二百只。正缸每只每年课税银五两,副缸为二两半,备缸不计税,捐多少只缸税银,才能使用多少只缸造酱,超过申报数要按缸罚银课税后核发每缸用盐量的盐引,有了盐引方可从盐场的盐业公堂采购造酱用盐。每只正缸每年配盐是五百斤,这些盐必须要按计划用完。如不够用,能否添配要看盐的货源情况。每年夏季查缸一次,盐运使专员到各厂查看,如查出多或少都要重金处罚。

如领不出照缸,就配不到官盐,如用私盐造酱,就会被查封没收。据《申报》载,1923731日,徐家汇的万隆酱园被稽查员抄出私盐六包,遂报告捕房,请求重惩,以清私贩。

上文已述,传统晒酱需要大的场地,有自置晒酱的园场才可称为酱园。所以酱园都有一定数量的酱缸、相应的场地和原料库房。如万聚酱园占地九亩,有酱缸八百多只;万祥占地三亩半;地处大木桥的万隆、万升、万顺、万和四家酱园共占地四十余亩;万康宏酱园,拥有一千八百只酱缸,占地十亩;冯万通酱园在豆市街和花衣街拥有近两千只酱缸,占地十二余亩。


万康酱园旧照

 

各酱园除专门制售酱、酱油外,还兼营豆油、盐、酒等,营业重心亦各不相同。本地帮注重做吃户,以卖酱油为主,故对于出品必求精良;海盐帮则注重批发,与各槽坊关系密切(向酱园批货买卖的,称为槽坊)。在经营方法上,海盐帮一般都是前店后坊,以守住一地为主,少设分店,专守一业,不事旁业;宁波帮则广设分店,跨业发展

上海酱园业之同业组织,有两处,一为福佑路117号之酱园公所,其范围包括上海、南汇、川沙三县同业在内,故名为上南川酱园业公所;一为上海改市以来新成立之上海同业公会,包括昔日宝山县同业、江湾、吴淞、真如、大场等处同业。两处同业公会各自成系。

 

(注:本文转载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