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无价 人格胜五岳——“中医司令”吕炳奎与新四军
 

陶雅 

吕炳奎(1914—2003),早年因病学医,立志悬壶济世。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弃医从戎,组织起外冈游击队坚持与敌斗争,后被编入新四军领导的主力部队——“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三路第三支队,任三支队队长。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先后任淞沪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浙东军政分会书记、浙东三东地区工委书记兼海防大队政委等职,积极配合新四军东进北上,为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吕炳奎百战归来重入杏林,历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等职。他开办中医学校,组织编纂中医教材,筹建中医院,培养中医人才,被称为“中医司令”。


弃医从戎 抗日锄奸

1914年1月3日,吕炳奎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望仙桥乡(现属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他因幼时染上黑热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得到一位走方郎中的救治而化险为夷,痊愈后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他15岁拜师学医,20岁挂牌应诊,立志以医术济世救人。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在随后的3个月里,日军飞机对上海地区进行狂轰滥炸,致使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一时间,尸横遍野,满目疮痍,其状惨不忍睹。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被迫撤出上海,嘉定随之沦陷。在民族存亡之际,吕炳奎毅然决定放弃他钟爱的中医事业,振臂而起,典屋当田,投身抗日洪流之中。1938年2月,在他的发起下,以顾士源、庄凤来、杨福长、朱友生、徐品章等为骨干的吕家、潘家、杨甸角等村农民,在原壮丁小分队的基础上,自发组织成立了杨甸“民众抗日自卫队”,后发展为嘉定“外冈游击队”,开辟了以外冈为中心的嘉定西乡抗日游击区。

当时,年仅24岁的吕炳奎带领这支群众武装担负起护卫乡里、铲除土匪、诛杀汉奸、抗击日军之责。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做了很多令人拍手称快的事情。比如,生擒土匪毛连生及其手下的大小头目,捉拿汉奸徐朴民、刘世民并就地枪决,烧毁坠落在望仙桥镇周家村、冯家村麦田里的日军飞机,在朱泾河旁伏击日军汽艇等。到8月时,外冈游击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00多人、200余支步枪的武装队伍。在淞沪会战一周年之际,吕炳奎带领游击队及外冈镇居民500多人,在嘉定高升桥以北至北门一线,向城里的日军鸣枪示威,以示抗日决心。上海近郊一时盛传嘉定城外出现了一支抗日锄奸的队伍,吕炳奎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冈游击队队长。


寻找组织 持续斗争

在坚持对敌斗争的过程中,吕炳奎听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坚决抗日救国,便想方设法寻找共产党,希望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抗日,直至胜利。

1938年5月,吕炳奎终于通过同乡挚友陆铁华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并经共产党员吴雪之向中共江苏省委汇报了外冈地区的抗战形势和游击队情况。8月,江苏省委陆续派邱生凡、李森、沈青等党员干部到外冈游击队工作。当时,邱生凡通过与吕炳奎促膝长谈,向其介绍《论持久战》,安排他去上海参观由共产党主办的难民收容所等,使其深受教育和启发,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10月,在江苏省委关于“注意隐蔽,稳步发展”的指示下,上海党组织派出黄仲浩等10多名共产党员进入外冈游击队充实力量。同时,一批上海青年知识分子、失业工人以及嘉定及周边地区的爱国青年也纷纷加入,使外冈游击队逐渐壮大起来。

1939年4月,中共嘉定支部委员会成立。5月,党支部在外冈游击队成立政训处,并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6月,江苏省委将外冈游击队改编为淞沪游击总队第一路第一支队第一大队,正式纳入我党领导的部队序列。从此,外冈游击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编入“江抗” 血战海岛

1939年6月,由何克希、吴克刚率领的“江抗”第二路一部、第三路和部分地方武装,经太仓到达嘉定。7月5日,吕炳奎、邱生凡等人在方泰陆家村集中了干部、战士80余人,于次日在重固附近与“江抗”会合。7日,召开了“江抗”及青浦、嘉定三路抗日部队的会师大会。20日,吕炳奎在青浦加入中国共产党。24日,外冈游击队被正式编入“江抗”部队,改编为“江抗”三路三支队,吕炳奎任支队长,邱生凡任支队政治处主任。至此,吕炳奎作为新四军中的一员,率领部队转战于嘉定、太仓、昆山、苏州和常熟等地,配合主力部队歼敌,先后参加了八字桥之战、昆山大凤湾战斗等。

吕炳奎参加八字桥战斗的手写回忆材料(上海市嘉定区档案馆馆藏)

 

1941年皖南事变后,吕炳奎奉命赴浙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任浙东军政分会书记,后任浙东三东地区工委书记兼海防大队政委等职。他参与开辟了福德路地下工作站—上海码头—新四军浙东抗日根据地三点一线的新四军红色交通线。这是一条专为新四军收集情报、购置运送军用战略物资器材和药品,并护送从上海及周边北上抗日的爱国青年渡江到根据地的秘密线路。1944年5月,成立不久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接到纵队政委谭启龙和司令员何克希的指示,向海岛进军,开辟隐蔽的海上游击根据地。8月21日,海防大队大队长张大鹏和与政委吕炳奎决定,首先选择将灰鳖洋的大鱼山岛作为进军舟山群岛的跳板抗击敌人。大鱼山岛之战激战7小时,共毙伤日伪军八九十人,海防大队42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表现出中国人民誓死捍卫祖国神圣领海的英雄气概,极大鼓舞了浙东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其后,《解放日报》头版刊载新华通讯社专电,报道了新四军血战大鱼山岛的事迹,称之为“气壮山河的战斗”。

1944年10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新四军血战大鱼山事迹

1945年9月,吕炳奎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因三东地委撤销,调至浙东行署工商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重返杏林,全力投入振兴中医药事业之中,为保护、传承、发扬中华医药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但无论行医还是从军,吕炳奎始终将“道德重无价,人格胜五岳”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深受人们敬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81日 总第4322期 第二版,作者陶雅

(注:本文转载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