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档案馆公布康正平拍摄抗战主题照片
         815日,摄影记者康正平先生留存的珍贵史料入藏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该馆迅速启动相关清点整理工作。92日,虹口区档案馆公布了康正平先生拍摄的部分抗战主题照片翻拍复原影像,包括收缴日军武器、接收到沪赔偿舰、战犯押送刑场等内容。

 

工作人员整理老照片

 

康正平1913年出生于新场镇,爱好摄影的他16岁攒钱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照相机。1937年,与朋友合伙创办上海大华摄影社。他曾在多家报馆担任摄影记者,足迹遍及全国,并先后在上海、香港举办过三次摄影展览。晚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等。

815日,康正平留存的大量珍贵史料入藏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相关清点整理工作随之迅速启动。在康正平之孙康晓东的帮助下,档案馆工作人员逐一开箱、分类整理,清点出743卷(组)底片、22本相册、16件照相器材、26册书籍等史料。另有许多文稿、书信、证明等仍在抓紧整理中。

康正平曾亲历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平津地区日军缴械、上海监狱审判战犯等重要时刻,并用手中的镜头将当时的场景记录下来。19459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黄埔路的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康正平是参会的中国记者之一。他曾在《北行杂记》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值得纪念的九月九日,在南京参加了受降盛典,目睹着横行一时的敌人,俯首投降,给淤积了这些年的胸襟,吐了一口舒畅的气……”


 

何应钦(中)与四位受降官。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个月,康正平又随军队来到北平,在当地认识了许多“情绪热烈的民众”,谈起当时的感受,他曾这般真情流露:“谈话里大家诉说着以前敌伪时种种不幸的遭遇,正像一群失去抚慰的孩子,与久别的亲人重聚的情况,怎知道我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呀!”


 

 

 

北平街景。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卢沟桥。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卢沟桥。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在北方随军采访期间,康正平还用镜头记录下平津地区日军缴械过程。19451216日《天津民国日报画刊》刊登的题为《北平日军缴械》的图片新闻,选用了康正平拍摄的照片。报道称“北平区日军缴械,于十一月八日起开始征除……至本月二日竣事,收缴武器,计有十五吨战车,七吨战车,三吨装甲车,十生的大炮,及其他炮弹,机枪,步枪多数”。


 

 

 

 

收缴日军武器。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康正平留存的影像资料中,还有一组“日本战败后,上海监狱审判战犯”的照片。上海监狱即提篮桥监狱,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1947617“常熟之狼”米村春喜、“江阴之虎”下田次郎被执行枪决。行刑前战犯游街示众,当日报刊预告了路线:从长阳路上海监狱出发,一路经东大名路、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西藏南路、四川北路等10余条马路,最后抵达江湾刑场。康正平所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两名战犯从上海监狱出发,被押送至江湾刑场执行枪决的全过程。


 

聚集在上海监狱门口围观的民众。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两名日本战犯被押送刑场途中。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二战结束后,日本需以部分军舰、工业设备等对中国等战胜国进行战争赔偿。据《申报》报道,194773日、728日,共有16艘日本赔偿舰分两批送达上海。康正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镜头记录下日本赔偿舰到沪场景。

 

停靠在上海码头的日本赔偿舰。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停靠在上海码头的日本赔偿舰。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江南造船厂门口悬挂“接收日本赔偿军舰升旗典礼”。康正平摄  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除了记录历史事件,康正平的人像作品也颇见功力,摄影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文化界名人,如齐白石、张大千、梅兰芳、周信芳、刘海粟等人的肖像照。此外,抗日战争胜利后,即1945年秋冬起,康正平开启了北方之行,足迹遍及唐山、秦皇岛、山海关、锦州、长春、沈阳等,将当时的社会风貌留在了镜头中。

接下来,虹口区档案馆将系统性开展康正平留存史料的整理、保护、利用工作,对镜头记录下来的大量历史影像进行考证、研究,用一个个真实瞬间唤醒历史记忆,让这批珍贵史料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历史文脉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虹口区档案馆)